(來源引用自百度、羌族網及"從茶馬古道重要驛站到廢城"碧江資料) 漢族、藏族、彝族、納西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普米族、景頗族、拉祜族、基諾族等為兄弟民族,皆出自古羌。姜、羌(甲骨文相通) ,頭戴羊角頭飾圖騰,起源於我國西北的原始游牧部落。《晉語•國語》“昔少典娶有蟜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
炎帝系同屬古羌族部落,部落眾多。在後來的戰爭中,炎帝部落大部分與黃帝部落互相融合,成為華夏族(今漢族的先民)。另一部分則西行或南下,與當地土著居民融合,成為漢藏語系漢族、羌族以外的其他民族的先民,如藏族、彝族、納西族等等。羌族約公元前2100年,善於治水的古羌後裔,華夏族人大禹繼任部落聯盟總首領。
此外,古羌還有姜氏戎、先零羌、燒當羌、鐘羌(鐘存羌)、勒姐羌、卑喃羌、當煎羌、罕羌、且凍羌、虔人羌、維(威)州羌、蠶陵羌(昔衛羌)等百餘種羌支。今天的羌族正是古代羌支中保留羌族族稱以及最傳統文化的一支,官方認定主要聚居在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部、綿陽市的北川縣、平武縣等地。
遠古氐羌系統中的一支烏蠻部落後裔,他們的先輩由中國西北向西南遷徙,大約從隋唐開始,再從四川涼山地區和雲南麗江地區逐漸西遷到蘭坪瀾滄江流域。直到一千多年前,再越過碧羅雪山,從瀾滄江兩岸來到怒江上空的知子羅繁衍生息,他們自稱“怒蘇”,是碧江怒族的起源。
知子羅是怒江峽谷早期僅有的幾個集市之一。居住在更高處、同為烏蠻部落後裔的傈僳族下來趕集,用傈僳語稱贊它“知子羅”,意思是“好地方”。知子羅為怒江通往內地的重要驛站,它經歷過中央和地方政權的多重統治。(民國後的記錄如下)
· 1912年雲南地方政府派遣怒俅殖邊隊進駐這裏,設知子羅殖邊公署
· 1916年改為知子羅行政委員公署
· 1932年改設碧江設治局。
· 1954年成立怒江慄僳族自治區/州,縣府、州府設在知子羅。1959年7625部隊團部也設於此。
知子羅(碧江縣縣城),一度是怒江流域的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怒江保山/瓦窯~碧江和碧江~)福貢公路通車後,知子羅孤懸於碧羅雪山之上。
挂空而下的長瀑
分崩離裂的道路和滑坡遺跡
怒族分爲四個不同文化淵源和語言相異的支系,沒有自已的文字。1913年基督教開始傳入怒江,傳教士創制的傈僳族文字和怒族李士華(1916~)創制的怒族文字各自採用拉丁拼音而成。
原為部隊司令部,部隊撤離後改為小學。居民自願移遷縣城後,時光只有在這裡孤獨地蹓走!
八角樓原為圖書館,卻從未放過一本書…
是日風雨,溫度雖有九度十度(車上讀數),八角樓這邊卻冷得很。
一個曾經國家掌控的城市,因行政和軍事上撤離後,後來由一群焚林開荒,打獵的原始民族進駐,這就是記憶之城
知子羅,塵封于1986年!
懸在怒江上空1000米,對著高黎貢山,在煙雨迷霧里存在記憶,這就是記憶之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