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來自中國國家民族網和華陽國誌)
納西族大致由三個不同的古老族裔組成。其中一支古時居住在中國西北甘肅黃河和青海湟水一帶的古羌人和古代中國西南民族中稱為“旄牛夷”、“白狼夷”的一支所謂“夷人”族系溶合而成。以上述三部分人為主體的納西族先民們,不斷競爭,吸納,融合周邊一些民族先民,逐漸發展形成了今天的納西民族。
秦漢至魏晉,納西族先民從西北向南遷到岷江上游,再向西南遷徙至四川省西部的大渡河和雅礱江流域,以游牧、畜牧為主。唐代部分納西先民沿雅礱江南下,抵達麗江。隨後揮師南下,在洱海東部建立了第一個政權"越析詔";越析詔為時不久就被南詔所滅,納西先民南下步伐由此止。
元明時代,由於雲南麗江木氏土司崛起,不斷向外擴張,納西族活動地域更為廣闊,東北部可能到了今四川省康定及以南貢嘎山一帶,北到今巴塘、理塘和昌都,西到怒江流域。木氏向外擴張時,遷移大批納西人到上述地區戎守,此後這些納西人大都融合於藏族中。1723年木氏土司改土歸流後,西北部藏族土司實力南移,納西族土司式微,再有大批彝族西遷入雅礱江流域,雅礱江流域納西族人數就逐漸減少,此後納西族再退回至雲南境內的金沙江上游沿岸一帶及麗江等地,最後便在這一帶定居下來。
在那五六百年間,這些在唐,南詔,吐蕃三大民族競爭夾縫中求存的的納西族直到1954年才正式定名,當時中央民委派出的雲南民族識別小組依據大多數納西族人的意願確定了這個納西族這個稱謂。雲南省是納西族的主要聚居地,除雲南外,四川和西藏均有納西族。居住在滇川交界的納西人自稱“納”或“納日”;因為在四川沒有經過民族識別,沿用上輩子部份人稱其為蒙古族,而在雲南,納人被識別為納西族支系、雲南省其他氏族則將納人確定為摩梭人。
麗江古城
已有八百多年歷史的麗江(大研) 古鎮始建於宋元年代。1253年,蒙古軍南征,木氏先祖阿宗阿良迎降,蒙古設三賧管民官。1277年,改麗江路通安州。1382年(明洪武十五年)通安州知州(麗江納西族土司)阿甲阿得審時度勢率眾歸順,大獲朱元璋賞識。朱元璋將自己的姓去掉一撇和一橫,賜阿甲阿得木姓,木王府自此而名。
木府
記載木府:「木氏居此二千載,宮室之麗,擬於王者」。
滇游日記形容記載麗江民居:「民房群落,瓦屋櫛比」。
麗江古鎮在明朝稱麗江大研廂,清朝稱大研里,民國以後改稱大研鎮。
在唐代,南詔國國主異牟尋封岳拜山,封贈玉龍雪山爲北嶽,麗江新城背景是城北的玉龍雪山,哈巴雪山在玉龍山系之後西北處。(FK更正)
木府始建1382年,西北面背靠獅子山,以此山為屏障,有護城河環繞。百度百科和部份旅游書中介紹木府建築格局模倣北京紫禁城佈置,但1421年明成祖朱棣才遷都至順天府(今北京市),那何來模倣北京紫禁城佈局?
獅子山
萬古樓
一般認為,納西族有兩種傳統文字:東巴文和哥巴文。
東巴文,又稱納西象形文字:是一種表意號兼表音的象形文字,文字形態比甲骨文還要原始。被認為是世界上唯一仍然活著的象形文字。而哥巴文則是一種音節文字。
造紙過程: 原料>曬幹>浸泡>蒸煮>洗滌>舂料>再舂料>澆紙>貼紙>曬紙等工序組成。
玉河廣場
看見那些宮殿式建築物, 還以為去了韓國呢, 風景真的是絕美!
回覆刪除同意,若非文革,我們應該看到更多古建築群呢。麗江現在商業味道多了,想看麗江木府更古的前身,應該去去白沙古鎮看看。
刪除